二、何謂行政法上之「裁量」與「不確定法律概念」?行政機關所為之裁量及不確定法律概念,法院可否(或在何種情況下)對之加以審查?並請分別舉例說明之。


【擬答】:


(一). 「不確定法律概念」

         係指法規範中構成要件之法律用語,因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多義性而不夠明確,故該構成要件於涵攝具體事實時,須先將該不確定的概念經過解釋,並予以具體化以便適用。

        種類上區分為經驗概念規範概念,前者,係指以具有可供一般人經驗或感官加以判斷之客體為對象,例如商標法上之「近似」、「混同誤認」;後者則是其並非單純之知覺、認識或推論,

        而須經由科技專門知識,或採取評價之態度,始能加以確定,例如專利法上之「可供產業上利用」。


(二)  關於不確定法律概念法院得否審查,目前國內通說分述如下:


       1.原則

         法院在個案之審查中,針對行政機關適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是否正確,原則上有審查之權限。由於不確定法律概念係出現於法律之構成要件之中,

         而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時將事實涵攝於法規範之行為,本即屬司法機關審查有無違法之對象,故法院對不確定法律概念在個案之中是否適用正確,有審查權限。


       2.例外—判斷餘地

          法院對於構成要件涵攝之審查具有權限固屬原則但在例外之領域中,法院亦不得加以審查,此一領域即為所謂的「判斷餘地」

          (1)判斷餘地之意義 

              行政機關於適用法律作成行政決定時,由於法律之構成要件所採用之不確定法律概念,導致無論在解釋上或涵攝上,均可能欠缺明確性。

              且由於不確定法律概念之適用,須經過評價及估測之程序,不同之法律適用者詮釋法律所產生之結果,有時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即難期待其一致。

              在此一情形之下,法院對於行政行為之審查產生相對性,亦即承認在特定範圍之內,法院無法加以審查,此即為所謂之「判斷餘地」。

         (2)判斷餘地的範圍


             ((1)) 不可替代之決定(高度屬人性決定)

                     行政決定涉及高度屬人性之價值判斷,如國家考試評分(釋字第319號)、學生學業評量(釋字第382號)、公務人之人事考評(釋字第491號)。

             ((2)) 獨立專家或委員會作成之評價決定

                      行政機關之行政決定,有時涉及有關文化、倫理、宗教之價值判斷,而牽涉主觀之價值判斷,為確保其客觀公正,

                      法律如規定應由學者專家及社會人士組成之委員會進行獨立判斷決定,則法院應予以尊重,如大學教師升等之評審等。

                      又如行政事務的決定由具有獨立職權的委員會所為者,多半具有「準司法」的性質,法院原則上亦應尊重之,如公平會、NCC之決定等。


             ((3))預測性或評估性之決定

                    關於自然科學、環境生態、科技或經濟領域之決定,因其多少涉及「風險評估」,宜由行政機關作專業之決定,

                    例如「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就開發案對生態環境影響之預測。


            ((4))高度政策或計畫性決定

                   行政事務若牽涉高度政策性之決定或擬作行政計畫,其具有形成未來發展之作用,適合由行政部門來形成決定,

                   例如是否開放外籍勞工進入我國工作等。


            ((5))高度專業之技術性決定

                   如核能發電廠之設立許可,由於法院並無充分的配備,足以對於棘手的技術問題加以決定,故司法也應尊重行政部門的專業決定。


       3.再例外—  判斷瑕疵

          雖然法院遇到「判斷餘地」之領域多半會尊重行政部門之決定,為行政機關在形成決定時並未遵守法律限制,構成違法狀態時,

          法院仍得再行審查指摘,此學說上稱為「判斷瑕疵」,其種類有判斷逾越判斷濫用,學者及釋字第553號更提出幾種判斷濫用之情行:

 

          法院就行政機關有判斷餘地之事項例外得加以審查者,包括

         (1)  事件之性質影響審查之密度,單純不確定法律概念之解釋與同時涉及科技、環保、醫藥、能力或學識測驗者,對原判斷之尊重即有差異。又


         (2)  其判斷若涉及人民基本權之限制,自應採較高之審查密度。


         (3)  原判斷之決策過程,係由該機關首長單獨為之,抑由專業及獨立行使職權之成員合議機構作成,均應予以考量。

         (4)  有無應遵守之法律程序?決策過程是否踐行?

         (5)  法律概念涉及事實關係時,其涵攝有無錯誤?對法律概念之解釋有無明顯違背解釋法則或牴觸既存之上位規範。

         (6)  是否尚有其他重要事項漏未斟酌。


(三)「行政裁量」之意涵

       即指行政機關在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實現時,由法律授權,本於行政目的選擇不同的行為方式,

       或至少有兩種甚或數種可能性或者被賦予某種程度的行為自由。裁量又被稱為「立法者的賦予」,意思即在於立法者要求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之餘,

       賦予行政得在個案中有其一定的形成與決定空間,以落實個案正義

       關於行政裁量之分類分為,決定裁量選擇裁量個別裁量一般裁量

       關於行政裁量之司法審查,國內通說分述如下:

       1.原則

          行政機關若基於法律授權,其決定往往享有一定程度之行程自由,至多僅為不當之行政決定,而非違法之行政決定,故原則上法院應予以尊重。


       2.例外:裁量瑕疵

          惟裁量倘若違背法律授權之目的超越授權之範圍時,即構成違法。對於此等有瑕疵之裁量,法院即得介入審查。

          關於裁量瑕疵,學說上有幾種類型:


          (1)裁量逾越

               行政機關所為之裁量行為,已經逾越立法者所賦予之裁量範圍。又稱「越權裁量」


          (2)裁量濫用

               行政機關裁量權之行使,雖未違背法定界限,但卻違反法律授權的目的漏未審究應加斟酌的觀點

               摻雜與事件無關的因素或動機、或違反一般法律原則等,皆屬之。較常發生的情形如:


               ((1))權力濫用:

                      假借裁量,追求法律授權以外的目的,或憑執法者個人的主觀好惡或摻入個人恩怨而為決定。 

               ((2))違反一般法律原則

                      如平等原則(行政自我拘束)、比例原則、信賴保護原則以及不當連結禁止原則等


         (3)裁量怠惰

              行政機關依法享有裁量權限,但因故意過失消極的不行使裁量權限;或未認清裁量之基礎事實;或漏未審酌應斟酌之觀點

              或對應加斟酌的要素,未做合乎授權意旨的適切考量

              並可進一步分類如下:

               ((1)) 決定裁量怠惰:

                       屬於典型的裁量怠惰,指行政機關依法對可得特定之人民負有職務上之義務而不作為者


               ((2)) 選擇裁量怠惰:

                       係指法律本賦予行政機關就具體個案進行「合義務性之裁量」,但市政機關因執行任務之便宜,而放棄個案法律效果具體的選擇。

                       實務上此種「選擇裁量怠惰」常因為行政長官的政策指令,或是主管機關所頒佈之「裁量基準」

                      (例如「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標準表及處理細則」)而產生。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年考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