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版

 

試題評析
申論題的部分相當傳統,有認真研讀的考生應可取得不錯的分數。測驗題部分,難易度適中,但命題範圍
相當廣泛,且有些考題的提問方式較為間接,考生需融會貫通至一定程度方能獲得高分。其中第12題與第19題
的出題不甚妥當,因涉及政治傳播的專業領域,並不適合在政治學概要的基礎考科中出現。

 

甲、申論題部分:
一、 試說明政治學研究的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的內涵及其差異。(25分)
答:
政治學的行為主義興起於50~60年代,是一種對於傳統上偏重於制度規範研究取向的「典範轉移」,其主
張包括:
1.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具有「可發現性」與「一致性」,而且是可以被驗證的;
2.主張透過嚴謹的方式,蒐集與分析資料,特別是所謂的「量化」方法;
3.在前兩項的基礎上,「客觀經驗理論」的建立是可以期待的,透過理論的建立,能夠幫助人們在認知與解釋
既有的政治現象之後,進一步地對未來的發展作出「預測」。
簡言之,行為主義的發展歷程是政治學得以邁向「科學」的重要階段,此時研究的主題包括投票、立法行
為與政治社會化等。
至於後行為主義,則是自70年代開始出現一種對行為主義的反思,此種反思有其歷史背景,即美國在60年
代後蓬勃發展的「民權運動」。隨著社會上許多問題的提出,諸如權利、貧窮、對外戰爭與環境問題,既有的
行為主義研究被認為無法有效地解釋與回應這些問題。因此,後行為主義者以「人類(行為)的不可預測性」與
「完全價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兩大方向,對行為主義提出了批判,主張在更寬廣的領域中理解,並應用所謂
「科學」方法。其主要研究主題包括政策分析、政治經濟學與理性抉擇等。
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兩者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對「科學」的理解與應用。前者較多針對「個人的」政治
行為著手,後者則是希望能在國家社會或政策等層次,做出具體的研究貢獻,以實際解決問題。至於在科學方
法的使用上,兩者並無二致。

 

二、一般認為民意可以分為兩個面向,試說明此兩個面向為何?另外,根據此兩個面向,我們可以
瞭解民意分布的形態,請舉出任何三種民意分布的形態。(25分)
答:
關於民意,可以分為「偏好」與「強度」兩個面向。前者係指評估選民對於特定政黨、政策或候選人,表
示贊成(認同)或反對(不認同)的屬性;後者則是用以評估選民對於上述對象表示好惡的程度。
至於民意分布的形態,若以政治光譜的概念來看,有以下三種:
1.鐘型曲線(倒U型):
屬於一種「共識型」的分布,此種分布表示社會上的民眾(對於特定的政治社會議題)多數抱持一種中間溫和
的態度,即大多數屬於所謂「中間選民」;而分布於兩端、持極端意見的民眾較少。
2.雙峰型曲線(U型):
屬於一種「分裂型」的分布,此種分布表示社會上的民眾(對於特定的政治社會議題)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極
端態度,且意見雙方勢均力敵;換言之,在此種態度分布下,「中間選民」的人數極少。
3.J型曲線:
屬於一種「不平均」的分布,此種分布表示社會上大多數的民眾意見集中於一端,而另一部分的少數意見偏
向於另一端。此種分布仍較傾向於「共識型」分布,惟政府在具體施政上須對於該少數意見提供一定之保
障。

 

志光

甲、申論題部分:
一、試說明政治學研究的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的內涵及其差異。
【擬答】
在一九五零年代之後,政治學的研究中有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之論爭;兩者在方法論上各有其重點與差異,茲就其相關概念申論如下:
行為主義之意涵:該概念於一九五零年代起蔚為主流,此非政治學領域所獨創,而是各學科反傳統研究方法的學者,所共同發起之運動。根據1964年擔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的杜魯門(David Truman)的看法,廣義的行為主義與社會科學相當,亦即為研究人類行為、人際關係,以及人類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科學;狹義的行為主義則指,不論何種學科,凡利用類似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為人類行為提供各種實證的原則與知識者皆屬之。其理論要點論述如下:
政治學最終可接近為自然科學,不僅能描述現象,並可預測結果,此即為純粹的政治學知識。
研究應以理論或定論為導向,理論指導研究,研究證實理論,兩者之間實際密不可分。
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需可運用到社會科學:其中包括量化與統計。
透過科際整合建構可驗證的理論。政治學必須大量運用科際整合等方式,將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納入,用以分析政治現象。
重視分析單元之選擇,以個人或小團體為分析單位。 行為主義摒除原本制度理論所運用之制度分析模式,而以制度以外的因素分析政治現象。
科學知識為經驗知識,倫理價值與經驗價值需分開看待。
後行為主義:一九六零年代後期,有關行為主義方法論的概念受到嚴重批評,美國社會當時出現許多社會問題,但社會科學對此卻束手無策。因此,一九七零年以後,後行為主義的思潮興起,雖未完全取代行為主義,卻也已經動搖其基礎。社會學引進詮釋理論(interpretative theory)、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與自然科學中的非均衡理論(non-equalism theory),甚至政治哲學中的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the theory of Justice)等都使政治學研究有新的面貌。茲將其意義與內涵歸納如下: 根據1969年伊斯頓(David Easton)擔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時發表的「政治科學新革命」(The New Revolu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一文,可歸納出後行為主義的基本信念:
實質理性優於工具理性。研究政治學的實質議題,也就是選擇政治學究竟應該探討何種價值,優於方法論的選擇。行為主義強調方法論應該精準,並且要求方法論必須一元化,無助於政治實質問題之解決。
行為科學侷限於事實的分析,產生保守的經驗主義。過去系統論強調分析現存的政治,而非轉變的可能性,容易傾向保守主義。
價值中立徒具形式化,不可能也不必要。行為主義強調價值中立,但是真正的價值中立在政治學研究恐怕無法出現。既然如此,學者應該放棄虛幻的價值中立,而涉入政治的價值判斷中。
任何學科的知識份子,對於一切的理性活動都負有責任,知識份子所組成的團體應介入政治活動。
兩者之差異: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分屬不同政治學研究世代的看法;兩者雖有其相同之處,例如後行為主義也多有採納科際整合與科學化之部分主張,然其重大差距卻也改變往後政治學的研究方法論生態,茲將其歸納如下:

方法論一元化與方法論多元化:行為主義時期,政治學唯系統論之馬首是瞻,其他理論多被排斥為非科學或不能引用;然而在後行為主義時期,方法論提倡多元化,不再以唯一的理論作為研究引導依據。
價值中立與反價值中立:行為主義時期,強調事實與價值分開之概念;然而後行為主義時期認為,研究學者認為,只要採納科學方法與態度即可,不需要截然的區分價值與事實。
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行為主義者強調系統穩定,是以有保守主義之意味於其中;然而後行為主義不強調於此,反而是變遷成為該時期的主題。
知識份子之活動:行為主義者強調理論之建立優先於一切;然而後行為主義不強調理論是唯一的標準,而應以行動作為知識份子關心政治之準則。
綜上所述,政治學的兩大研究思維確實有其相異之處。事實上,行為主義帶來的科學化思潮,對於政治學的研究有相當大的助益;而後行為主義所引導的人文精神,也讓政治學的現代化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兩者雖然只是歷史上的爭論,但對於政治學者的研究,有相當的指引作用。

 

二、一般認為民意可以分為兩個面向,試說明此兩個面向為何?另外,根據此兩個面向,我們可以瞭解民意分布的形態,請舉出任何三種民意分布的形態。
【擬答】:
當代民主政治中,民意為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理解民意之意涵自為相當重要。以下茲就民意之面向及其型態申論如下:
根據學者凱伊(V. O. Key):民意是指那些由私人意見構成,政府必須加以重視的意見。其將民意分成三種類型:其中包括消極的民意,例如民眾對飲食、運動、性生活的觀點;訴求的民意,要求政府採取一些政策去改善現況,如因為犯罪率的提高而要求政府加強治安,該種民意是政治學者研究的重點;以及支持的民意,亦即支持政府的某些政策的觀點。
民意的兩面向: 一般而言,民意不僅僅有方向上的量度,還需要強度的評估。事實上,少數人的強烈意見很有可能比多數人不在乎的看法,對於政策更具備影響力。茲討論如下:
量度:亦即民意之方向,也就是正反意見之呈現。一般的民意調查,均僅能瞭解民眾對於特定議題的正反意見,例如對於特定議題的看法,是支持,抑或反對。民眾如大規模在量度上表現支持某特定議題,則政府應盡力去做;反之,政府則應該盡量避免。如民眾集中於沒意見的選項,則政府可以放任而為。
強度:亦即民眾正反意見之強烈與否。原則上,新的民意調查為顯示民眾的偏好,均會詢問民眾的支持強度是否與量度符合,否則無法完全窺其民意之全貌。事實上,如果少數民眾表達強烈的意見支持或反對某特定議題,政府也應該加以重視,以免強烈的訴求被忽略,造成相對剝奪感。
民意之模式:在探討民意時,必須由方向與強度來看,也可形成下列幾種模式:
J型圖或L型圖:絕大多數人民都贊成或反對該政策,稱之為J型圖或L型圖。政府在此時應該參照大多數的意見,進行該項政策之實行或廢止。
U型圖:指正反雙方的立場都相當極端,贊成與反對者的數目都相當,且人數眾多無法妥協,中立者相當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問題不重要,則僅僅會讓社會處於暫時的分裂,如果問題觸及核心價值,可能就會讓整個社會長期分裂,甚至戰爭。此時,政府不應該立即做出任何決策,而應透過政治社會化降低雙方之歧異處,方有制訂該問題對策之可能性。
鐘型圖(倒U字型圖):此模式顯示中立者多,贊成與反對者都少,政府可自行決定應該採取何種模式以制訂公共政策。
民意之量度與強度發揮之功能:從上述模式中可得知,民意搭配量度與強度,可發揮下列作用:
支持:就J型或L型圖而言,在許多政策上,民意就具有支持的功能。在民主國家中,該政策如果對民眾產生正面的效果,就可為民意所支持;反之,該政策事前的規劃如果違反民意,事後的效果又不受民眾青睞,該政策可能就會產生中斷的情形。總之,民意的支持作用可使公共政策保持正當性,對政策執行有相當大的幫助;當然也可能對政策的中止產生很大的作用。
指導:在J型或L型圖上,民眾可以藉由民意強度與量度之呈現,表達民眾的需求。在若干情況下,民意一致性極高,並且強烈希望政府採行某些措施時,民意就發揮了指導政府的功能。換言之,民意可以使政府依其需求方向採行適當的公共政策。
放任:在民意的鐘型圖中,公共政策的制訂與執行之過程,民意大多採行放任之態度,也就是對於大多數的公共政策,民意不熱切關心,也不會在乎政府採行哪項政策,讓政府享有自由裁量權,並且依法行政。在民主國家中,該種放任功能相當重要,使政府可以不必事事請教民意,依照專業的角度加以制訂與執行政策。
制衡:在J型或L型圖中,如果政府不願意傾聽民意,民意的強度與量度也可以對政府的不當政策或施政加以制衡。換言之,政府施政如果強烈違背民眾之意願,不必等待選舉,民意就可以透過許多管道表達其不滿,迫使政府注意民眾的心聲,從而達成對政府制衡的功能。
綜上所述,在民主政治中,僅僅理解民意的方向是不夠的;仍須理解民意之強度,方能避免忽略少數人的強烈需求,避免社會的邊緣族群被忽略,也才能真正達成社群主義凝聚社會之理想與目標,使民主政治更加健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年考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